人,但居住在不同的地方。
那么古人是怎样给自己起“氏”的呢?受当时历史文化条件的限制,许多部族在氏名选择上,大多以“图腾”而生。有的以植物作为自己的氏,有的以动物作为自己的氏,或以其他作为自己的氏族代号。以此为某个氏族所指的动物或植物,自然而然成为这个氏族的
“图腾”。同一图腾氏族的成员禁止通婚,图腾成为用以区别婚姻界限的标志。较早的氏族有:狼氏、熊氏、龟氏、鹿氏、燧人氏、有巢氏、少典氏、有穷氏、西陵氏、神农氏、蜀山氏、金天氏……
进入战国时代后,姓氏基本合二为一,大多数的人便只称姓而不称氏了。“氏”这个字也就失去了往日的意义,它往往跟在姓的后面,表示同一个姓的家族成员。如“张氏兄弟”,“王氏兄弟”,“刘氏兄弟”,即指姓张的兄弟,姓王的兄弟,姓刘的兄弟……
名
名是特指个人的符号,带有个人的烙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权威之《新华字典》对“名”的解释为,名是人或事物的称谓;名词,表示人、地、事、物的名称的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之《现代汉英词典》对“名”的解释为:name ,title,指名字或名称。
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名”是在婴儿出生百日之后由父亲取定的。据《礼记.内则》记载,到了这一天,由母亲和保姆抱着婴儿来到厅堂见他的父亲,父亲郑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给他取名。名取定之后,母亲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内室,然后把孩子的名字便告知亲戚。父
亲则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并报告地方长官,入籍登记。所以命名仪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这种习俗现在虽然没有了,但给孩子过“百日”的风俗依然长盛不衰。
从历史的习俗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之分。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小五、凯凯、方方、宝贝、宝宝、小花、小香……长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呼之。笔名,常常
是文人墨客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又名李桂珍,评剧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风格,被称为“白派”。从以上“名”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来看,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
字
字,在古代社会被作为“名”的解释和补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字”的定义是这样的: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
名,这样就产生了字。所以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在古代,君王对臣民、长辈对晚辈都可以直呼其名,而晚辈对长辈和平辈直接的称呼,却必须称字或更尊敬的称谓,如果称名,就会被视为大不敬。名一般是父母长辈所取,古人十分看重,同辈人之间一般不用,成年
以后随着交往的广泛,人们之间总是以字相互称呼。《礼记.檀弓》说:“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就是说男子20岁以后,要做父亲了,所以朋友不能再叫他的名,而只能叫他的字,到了50岁以后,由于要做爷爷了,所以连名字
也叫不得了,只能叫他的排行,也就是伯、仲、叔、季等。人死了以后,连排行也不可以叫了,要由君王另外赐一个“谥号”,只用“谥号”称呼他。这一套规矩在后来历史的发展中慢慢起了一些变化。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例如: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平与原二字相连。
唐寅,字伯虎,寅为名,伯虎为字(按传统十二地支、十二属相来说,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分别与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相对应,寅与虎正好相对应)。
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
张衡,字平子,“衡“与”“平”意同,可组词为“平衡”。
